春聯的傳承與創新
謝汝平
寫春聯、 貼春聯是國人幾千年流傳下來的象征吉祥如意、表達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風俗,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當代藝術大師周汝昌先生說過,“春聯是舉世罕有倫比的最偉大、最瑰奇的文藝活動。”可見春聯并不是簡單的裝飾,而是國人人文精神的有力體現,是必不可少的繼承傳統、發揚文化的手段。
春聯有著悠久的歷史,宋朝王安石《元日》詩中就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反映了每到除夕,家家戶戶掛桃符的盛況。掛桃符后來演變為貼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福運降臨和五谷豐登的美好詩句。除夕之日貼春聯,不但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從春聯的字里行間,更能讀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以前每到春節,我最喜歡走村串戶,去看各家各戶的春聯,每遇到沒見過的內容,就用本子記下來。這不但是了解鄉風民俗的窗口,也是了解鄉情民愿的渠道。各家按照實際情況,抒寫自己的感受和愿望,春聯內容都是鮮活生活的體現。看一家貼出的春聯,就能知道這家的大體狀況,以及下一年的奮斗目標。
那時春聯都是手寫,雖也有不少傳承多年的名聯,但創新的春聯更多。隨著時代發展,春聯已經基本告別手寫的狀況,人們大多是到街上去買現成的,省時省力。這樣的春聯做工考究、工藝先進,什么燙金、鐳射、印花、植絨、凹凸等技術,使春聯看上去更像一件工藝品,促進了春聯產業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專門生產春聯的工廠。表面看來,這些都是進步。但從春聯的實質上來看,卻是止步不前。由于產業化的要求,生產春聯就會選擇大眾普遍能接受的內容,但這樣一來,春聯沒了個性,失去了它獨特的魅力。前年回鄉過年,見到一個村貼的竟是一模一樣的春聯,內容單調,春聯失去了“讀”的功能。
春聯是傳統習俗、也是文化的體現,這就要求在內容上不斷創新。寫對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春聯的愛好者卻不在少數,各種楹聯協會也有很多,他們發行內部刊物,專門刊載新創作的楹聯。只有在春聯內容上百花齊放,與時俱進,才會真正帶給人們一個春意融融的快樂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