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載,9月2日上午,武漢市88歲的李大爺在離家不到100米的菜場門口迎面摔倒,圍觀者無人敢上前扶他一把。一個半小時后才被送醫院救治,李大爺終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看罷此新聞,一絲涼意不禁涌上心頭,一方面為老漢的死感到惋惜,另一方面,為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道德的缺失感到痛惜。人們不禁要問,難道我們的社會真的缺少愛,缺少助人為樂的美德嗎?仔細分析和思考,其實并不如此。
這么多圍觀者中,我相信一定有人想上前扶一把,但又是什么原因讓這些有行善之心的人選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呢?從南京“彭宇案”到天津“許云鶴案”,再到新近江蘇如皋司機救人后險遭誣陷事件,我們不難發現“老人倒地無人敢扶”悲劇的發生事因所在。見義勇為、助人為樂,是我們的傳統美德。現如今,利益在人際關系中的比重日漸突出,傳統的道德觀念逐漸淡化,道德規范日益解體,社會信任也變得極其脆弱。當助人者反被誣陷,見義勇為得不到法律保護時,原本脆弱的信任和向善之心受到更大的摧殘,南京“彭宇案”就是很好的例證。在趨利避害的心理作用之下,一旦出現信任危機,社會就成個體狀態,自利、自保成為本能的第一選擇。
社會的進步不但需要經濟的發展,更需要道德的支撐。因此,要讓“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的精神常駐人間,需要公權力機構秉持公正的態度,需要法律保護向善的行為。當然,僅靠法律的保護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重建社會信任。這就需要政府和每個公民共同努力,對于政府,需要大力建設社會道德體系,補齊社會發展這條短腿;對于每個公民,需要自身不斷提高公民意識。
只要公權力和公民更加積極作為,社會互信和互助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可能。“老人倒地無人敢扶”這樣的悲劇才不會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