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讀過一本黨建讀物《做最好的黨員》,書中列舉的多個案例讓我深受教育,尤其是優秀共產黨員肖金德干事的認真勁、責任心令人肅然起敬,消滅“差不多”主義的工作作風更是觸動人心、引人深思。筆者認為,推進創先爭優活動,將這樣的人物及其事跡推而廣之,甚為必要。
肖金德是京滬高鐵項目橋梁三隊隊長。在工作上,他追求的目標是實行“標準化”、杜絕“差不多”。2008年10月的一天,他檢查工作途經正在澆注混凝土的京滬高鐵J段第37號承臺施工現場時,一個外協工人將煙頭扔進了正在搗鼓的混凝土中。他發現后異常憤怒,命令工人馬上將煙頭從混凝土中找出來。這位工人卻笑嘻嘻地說“何必那么較真嘛!”認為只不過是個小煙頭,沒什么大不了的。見工人無動于衷,他立即叫停了混凝土施工,堅持要求將煙頭找了出來才肯罷休,并以此為反面教材教育外協隊伍,要求他們做到標準里有的堅決做好、標準里沒有的堅決不能做。
或許,這在常人看來,一個小小煙頭確實如這位工人所言“算不了什么”,但“小煙頭”之于京滬高鐵“大工程”,卻并非“微不足道、不屑一提”。倘若每個人都抱著這等思想,你松懈一毫、他馬虎一厘,你在這里打點折扣、他在那里差點火候,累積起來就可能是大麻煩,就可能出大問題,“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工作失誤便在“差不多”中成為理所當然,變得名正言順。
肖金德這種做事嚴謹認真的態度值得我們每個人反省和深思,給我們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樹立了鮮活的榜樣。
創先爭優是我們黨的一項優良傳統和持續創新工程,很多人對這次新一輪創先爭優活動的方式方法不太了解,覺得不知所措,不知道從何做起。有的黨員干部甚至覺得是搞活動都差不多,以“也就那么回事”的態度待之,對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缺乏足夠的重視和熱情,被動應付,以致出現“會開了不少,活動搞了不少,效果也有不少,應當差不多了吧”這樣的厭倦情緒和惰性思想。長此以往,便形成了一種通病,思想上不求積極進取,工作上不求高效、深入,而是停留在或滿足于“過得去”、“差不多”、“還可以”。這種辦事的狀態和心態,與我們黨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優良傳統格格不入,與組織創先進、黨員爭優秀的要求亦大相徑庭。
聯系到企業實際,集團公司號召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積極投身創先爭優活動中來,旨在進一步增強責任感、提高主動性,加快集團公司轉型、聚焦、協同,做強兩級總部,加強項目規范化管理,同時,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員工。完成這些戰略任務,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辦得到的,要靠各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牢固樹立“爭創一流”的工作理念,不滿足于工作干過了、不滿足于任務完成了、不滿足于自己覺得可以了,而是要擯棄陳舊觀念,打破思維定勢,克服畏首畏尾的心理情緒、滿足現狀的平庸思想和淺嘗輒止的工作作風;要靠各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堅持不懈地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以沈浩、杜金玉、郭明義、楊善洲等優秀黨員為榜樣,以身邊的先進典型為標桿,長期堅持,深入開展,永不停歇,注重實效;要靠各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始終保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干勁,為自己設立高目標、追求高標準,敢于超越自我、超越先進,敢于實踐、勇于探索,在集團公司上下著力營造“學先進、爭先進、趕先進”的濃厚氛圍,形成你追我趕、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工作局面。這樣,集團公司的改革發展各項事業才能不斷科學跨越、勇攀高峰。
從某種意義上說,創先爭優無止境,不存在“差不多”、“大致還行”、“基本可以”,沒有終點只有新的起點,不談“盡力而為”唯有“全力以赴”,也無所謂“最好”,只有一種持續追求“更好”的精神、動力和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