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富士康連環跳事件將這家世界五百強企業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近日,該集團為員工大幅加薪,又受到境內外輿論的廣泛關注。從報刊、電視到網站,各方報道及評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指責富士康在管理理念、制度、方式等方面存在漏洞,有人認為80、90后員工心理素質有問題,有人將事件歸結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復辟的惡果。
依筆者來看,今年以來從未淡出大眾視野的富士康系列事件,至少能夠為我們提供以下幾個方面的警示:
其一,關愛員工是企業發展之本。“企”字無“人”則“止”,因此,在企業中人是核心、是根本。企業作為社會組織一個最基本的單元,其應當體現人的社會價值,如機會、社交、認同以及個人滿足,而非僅僅反映成本、效益一類的經濟價值。在富士康“低底薪+加班費”的薪酬體系下,雖然工廠儼如一個“小城市”, 銀行、網吧、游泳池、籃球場、書店、咖啡廳、快餐店等日常生活設施和文體娛樂場所應有盡有,但企業對待人的態度和對待機器的態度是一樣的,就是要讓你不停地運轉起來,“富士康”流水線上的工人制造的是蘋果、惠普等最尖端的產品,遭受的卻是最原始的壓力,他們的收入中,加班費幾乎占正常工資的一半。這說明,富士康追求利潤的方式,不符合以人為本的時代要求。
其二,企業必須培育較強的危機公關能力。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敏銳的危機公關意識和危機公關的預警機制是非常重要的,面對一起不利事件,應著手處理,爭取公眾的諒解和同情,使信任危機造成的企業信譽、形象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面對連環跳事件,富士康相關負責人首先不問員工問鬼神,請來五臺山高僧做法事,令人哭笑不得,到“十連跳”時,郭臺銘才起身到深圳視察。富士康在這一事件的危機公關中所表現的荒誕不羈與慢條斯理,不僅未能消除種種質疑,避免事件的再度升級,反而令其更加撲朔迷離。
其三,經濟要發展,不能淡漠人情。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工會學系教授許曉軍認為,產業革命后,傳統社會人情逐漸淡漠,員工心理壓力變大也是富士康跳樓事件的重要原因。產業革命后,社會結構發生了重要變化,過去傳統社會中那種人際關系受到了嚴重的沖擊,以血緣、地緣為基礎的人際關系已經轉變為以業緣為基礎的人際關系。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個世界,需要加強協作、交流和溝通。但是富士康員工同住一宿舍彼此不相識,更談不上有語言的溝通、情感的交流。俗語云: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如果富士康有關部門能在員工困難時刻主動表達一句關心的問候,一句貼心的話語,也許可以挽回一個鮮活的生命。
富士康連環跳事件給人的打擊是沉痛的,但給我們的啟示卻是深刻的。企業這一社會的細胞,都應該從這一事件中吸取教訓,認真落實以人為本,關注員工的心理成長,改善員工薪酬待遇,建設和諧的企業文化,讓員工真正感受到勞動體面、勞動光榮,我想,構建和諧企業、建設美好家園的共同理想就一定能早日實現。
依筆者來看,今年以來從未淡出大眾視野的富士康系列事件,至少能夠為我們提供以下幾個方面的警示:
其一,關愛員工是企業發展之本。“企”字無“人”則“止”,因此,在企業中人是核心、是根本。企業作為社會組織一個最基本的單元,其應當體現人的社會價值,如機會、社交、認同以及個人滿足,而非僅僅反映成本、效益一類的經濟價值。在富士康“低底薪+加班費”的薪酬體系下,雖然工廠儼如一個“小城市”, 銀行、網吧、游泳池、籃球場、書店、咖啡廳、快餐店等日常生活設施和文體娛樂場所應有盡有,但企業對待人的態度和對待機器的態度是一樣的,就是要讓你不停地運轉起來,“富士康”流水線上的工人制造的是蘋果、惠普等最尖端的產品,遭受的卻是最原始的壓力,他們的收入中,加班費幾乎占正常工資的一半。這說明,富士康追求利潤的方式,不符合以人為本的時代要求。
其二,企業必須培育較強的危機公關能力。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敏銳的危機公關意識和危機公關的預警機制是非常重要的,面對一起不利事件,應著手處理,爭取公眾的諒解和同情,使信任危機造成的企業信譽、形象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面對連環跳事件,富士康相關負責人首先不問員工問鬼神,請來五臺山高僧做法事,令人哭笑不得,到“十連跳”時,郭臺銘才起身到深圳視察。富士康在這一事件的危機公關中所表現的荒誕不羈與慢條斯理,不僅未能消除種種質疑,避免事件的再度升級,反而令其更加撲朔迷離。
其三,經濟要發展,不能淡漠人情。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工會學系教授許曉軍認為,產業革命后,傳統社會人情逐漸淡漠,員工心理壓力變大也是富士康跳樓事件的重要原因。產業革命后,社會結構發生了重要變化,過去傳統社會中那種人際關系受到了嚴重的沖擊,以血緣、地緣為基礎的人際關系已經轉變為以業緣為基礎的人際關系。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個世界,需要加強協作、交流和溝通。但是富士康員工同住一宿舍彼此不相識,更談不上有語言的溝通、情感的交流。俗語云: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如果富士康有關部門能在員工困難時刻主動表達一句關心的問候,一句貼心的話語,也許可以挽回一個鮮活的生命。
富士康連環跳事件給人的打擊是沉痛的,但給我們的啟示卻是深刻的。企業這一社會的細胞,都應該從這一事件中吸取教訓,認真落實以人為本,關注員工的心理成長,改善員工薪酬待遇,建設和諧的企業文化,讓員工真正感受到勞動體面、勞動光榮,我想,構建和諧企業、建設美好家園的共同理想就一定能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