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他七分功三分過,有人說他不過是那個時代的悲劇。他能文尚武才華橫溢,卻一生郁郁不得志,他是咸豐、同治、光緒三朝的名王重臣,他本是儲君最有力的爭奪者,卻不得不成為慈禧的盟友最終為之所棄,他是在歷史潮流中摸石頭過河的改革者,他是晚清歷史舞臺備受爭議的劇中人,他就是恭親王奕,可惜,他也只是恭王奕。幾度執政,幾番被黜,宦海浮沉,黯然離世。
其實論才干、才治、才學,恭王都遠勝咸豐。可惜道光皇帝一念之差,沒有將江山交給最有治國之才的兒子。很多時候命運總是陰差陽錯,一念之間,所有的事情全都改了結局。道光皇帝做夢也沒有想到,鴉片戰爭后,他眼中“仁孝”的咸豐置國家危亡于不顧,攜妻妾倉惶出逃熱河,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清庭以割地賠款求得議和,咸豐在內憂外患中病死于承德,慈禧聯合奕發動辛酉政變,推翻顧命八大臣,從此牢牢將皇權掌握在自己手中近半個世紀之久。
縱觀奕一生,說他是清朝諸王中第一個放眼看世界的人毫不為過。他勵精圖治,出謀獻策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挽救清朝于危局;他支持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大興洋務運動,揭開了近代150多年的改革大幕,一度迎來了同治中興;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開拓者,他倡導清庭由原先的“攘夷”轉變為“師夷”,興辦新式學校,派出留學生,促進了近代教育事業發展;堪稱晚清的中流砥柱。
然而,彼時的中國,正處于封建王朝最后的沒落,這位皇族的貴公子,縱有經濟之才,也只能匍匐于皇權之下,淪為政治較量的犧牲品,在漫長的歲月里飽受冷落和打擊,奉命做一個閑散親王,但他無時不在關注著內外政局,韜光養晦,時刻為了王朝命運殫精竭慮,縱使如此,也不能真正阻止清王朝覆滅的進程。從此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如果當年道光選擇的是奕,晚清的歷史又會有怎樣的跌宕起伏呢,起碼,北洋水師的軍費不會被挪作他用,洋務運動不會半途而廢,可惜歷史永遠沒有如果,可幸歷史的浮塵終將散去,他所倡導的改革開放被擱淺半個多世紀之后終于在中華大地大放異彩。
新聞中心
資訊詳情
也說奕
瀏覽量
上一篇:
加強BT項目管理 促進業務轉型
難忘的歌聲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