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走挑糧小道
三公司副總經理 王曉帆
平時忙于日常瑣事,也由于自己怕累,鍛煉時間很少,此次上井岡山重走朱德同志當年的挑糧小道,幾乎是手足并用,咬牙爬到了終點。腰酸背痛腿抽筋的時候不由得感慨:紅軍當年真不容易!
30萬斤糧食就是這么挑上去的,最后挑出了一個新中國,在當時的條件下堅持下來何其不易!沒有堅定的信念和扎實的工作,就不可能堅持走完二萬五千里長征,這是我們當代人尤其是年輕人無法體會到的,毛主席說,“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不要忘記后面還有一句:“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就是說做任何一件事沒有經過艱辛努力、百折不撓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好幾次都想停下來退回去乘車,后來一打聽車已經開走了,沒退路了,只有咬牙堅持走到山頂才能和大隊人馬會合。到了山頂一覽眾山小的時候從心里說一句:當年的紅軍是這樣,現在的二十三冶何嘗不是如此,別人都在奮勇爭先,我們能掉頭么?
感受井岡 感謝井岡
嘉盛地產 陳厚祥
井岡山山之秀,水之潺,峰巒千層,翠竹善舞,煙霞蕩漾,風光無限。
紅軍路路之遙,人之苦,旌旗萬道,壁壘千重,信念所系,無堅不摧。
鳳尾聲聲,依稀訴往事,袁王開山迎賓客,朱毛會師斗霸王,茨坪場上辟搖籃,戰火硝煙漫山野。土礅塹、竹釘陣,鼓角相聞,同仇敵愾,一炮定乾坤。
君記否?八角樓上燭光點點,紅米南瓜薄衣顫顫,萌思想、點江山,眾星拱北,星火燎原,九州紅旗遍。
紅歌嘹亮,激情唱今朝,紅旗飄飄赴井岡,劉寧率團拜英豪,戎裝抖擻紅軍道,歌聲千回遍山崗。新征程、再跨越,雄關踏遍,眺望九重,江山盡妖嬈。
贊好漢!豪情壯志兢兢業業,運籌帷幄新顏晰晰。廣聚焦,深協同,嘔心瀝血,志士協力,百業必興盛。
感受井岡,感謝井岡。上可攬天之日月,下可接地水靈氣。承烈士雄壯志,眾志成城,敢為人先,奮戰十二五,必獲全勝。幸已至此,莫負前賢。
坐“井”顧環宇 立“岡”藐蒼穹
總裁辦公室 羅亮
坐井,所以運籌帷幄、指點江山也;立岡,所以高瞻遠矚、決勝千里也。
——題記
一種精神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井岡沒有仙,它有的是神,是一種精神。一山一精神,一水一文化,井岡山的靈魂就是紅色的革命精神。九十載斗轉星移、風雨洗禮,烙下了它根深蒂固的紅色文化印記,紅土地、紅米飯、紅軍菜、紅歌謠,世代傳承,生生不息……
兩抹色調
井岡山的主色調,無疑是那一抹“綠”和那一抹“紅”。正所謂:井岡山,兩件寶;歷史紅,山林好。
綠者,希望也,其孕育生命、厚積薄發矣。井岡之綠,綠得純粹,綠在千峰競秀、翠竹斗艷,萬頃松竹把井岡裝扮得風姿綽約;井岡之綠,綠得通透,綠在層巒疊嶂、林海蒼茫,十里杜鵑將井岡包裹得清麗動人。
紅者,激情也,其生機勃勃、扶搖直上矣。井岡之紅,紅得神圣,紅在浸透烈士鮮血的五百里山巒,紅在竹椅青燈、激揚文字的八角樓上;井岡之紅,紅得厚重,紅在如火如荼、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紅在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功。
五處景致
五井茅坪聚戎裝。井岡有大小五井,即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五個村莊。朱毛舊居、紅軍醫院、烈士陵園均坐落此間。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來到這里,帶來了思想,播種了希望,他領導紅軍深入群眾,宣傳革命真理,組織和武裝群眾,從此革命隊伍開始壯大,星星之火開始燃遍重山峻嶺、大江南北。
五哨雄關夫莫開。五大哨口是:北面的黃洋界哨口,西北的八面山哨口,西南的雙馬石哨口,南面的朱砂沖哨口,東面的桐木嶺哨口。五關不僅地勢險峻、易守難攻,而且氣象萬千,時常彌漫茫茫云海,其高山迭影,雄偉險峻,一望無際。
五指群峰多秀麗。五指峰即為井岡主峰,是井岡海拔最高的山峰,是井岡山的主要象征,山峰并列如握拳五指,因而得名。它山石奇特、云海翻滾、古樹參天、秀木遍布,是井岡山第一雄峰,也是景色最為深秀的一個景區,但至今鮮有人寰,仍處開發之中,人們只能通過對岸觀景臺一睹芳容、遠眺雄姿。
五“女”散衣沐龍潭。龍潭位于茨坪北,以瀑布數量多、落差大、形態美而著稱。其中五龍瀑尤為壯觀,似五位窈窕仙女飄落凡間,寬衣沐浴。
五月杜鵑競婀娜。井岡山的杜鵑是國內少有的喬木型花卉,漫步筆架山十里杜鵑長廊,你會看見盛開著各種顏色的杜鵑花,千姿百態,姹紫嫣紅,滿山遍野的鮮花似海、似云,似綢,絢麗多姿,清香四溢。
井岡山寶貴的精神財富和人文氣息,正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最缺少和急需補充的“養分”。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賦予我們偉大的使命,讓我們摒棄一些浮躁,重歸心靈凈土;減少一些埋怨,重拾理解寬容;戒除一些散漫,重回勤勉樸實,共同為企業出一份力,為社會盡一份心。
記者手記——
巍巍井岡行 悠悠信念路
有一種生活,你沒有經歷就不會知道其中的艱辛;有一種艱辛,你沒有體會過就不知道其中的快樂;有一種快樂,你沒有擁有就不知道其中的純粹。
——題記
“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這是我在重走“長征路”上聽到最多的一句感言。我們這支新“紅軍“隊伍,四個分團共80人,其中40歲以上的“紅軍”47人,女“紅軍”14人。從4.8公里的挑糧小道,到7公里長的五龍潭瀑布群,再到7公里的筆架山高空觀景棧道,有人走得輕松,有人一路高歌,有人體力不支,也有人喊苦喊累。但四天下來,未曾有一名“紅軍”缺席任何一項活動,大家在聽紅軍課、走紅軍路、看紅軍實景演出、吃紅軍餐、唱紅軍歌的“五個一”活動中,備嘗艱辛,但也樂在其中。
“3100”、“3000”、“2900”…… 在徒步挑糧小道的途中,每隔一百米,便有一個這樣的路標,提醒我們離目的地又近100米。一路上,記者用攝像機記錄了啟程時同志們闊步前行的輕松自在,也記錄了行程未過半時,同志們汗流浹背、呼吸急促的艱難前行;記錄了沖鋒在前的隊伍戰勝自我的自豪,也記錄了走在最后的同志們的沉重腳步;記錄了同志們在看到一個個路標時的喜悅,也記錄了同志們仰頭望著沒有盡頭的山頂時的眉頭緊鎖;記錄了一路筆挺軍姿的旗手,也記錄了因體力不支而相互攙扶的同志……
不管是輕松自如,還是艱難前行,我們的“紅軍戰士”都堅定信念,一股作氣地走完了全程。這讓我想起任弼時的一句話:“能堅持走一百步,就不該走九十九步。”雖有艱辛,但同志間的凝聚力不斷增強,艱苦奮斗的意志力得到錘煉。
艱辛之中我們收獲頗豐。一是收獲了快樂。瀏覽我們“長征途”中的相冊與影像資料,最多的是一張張開心與純粹的笑臉。誠如劉則平董事長所說:騰出空間來,去掉一些浮躁。在沒有城市喧囂和工作壓力的時候,我們盡情體驗生活,撐著手仗走挑糧小道,雖然大汗淋漓,但登高望遠的那一刻卻欣喜無比;高空棧道一路風景如畫,在“一覽眾山小”的山頂與劉則平董事長、寧和球總裁等領導拉起紅歌,大家笑得肆無忌憚……
二是思想上得到錘煉與升華。不管是親身體驗紅軍生活,錘煉艱苦奮斗的意志,還是領悟24字井岡山精神和實景演出《井岡山》,同志們都能從中汲取氧分。“長征”凱旋后,發現有人將QQ簽名改為“想想井岡挑糧小道,還有什么不能堅持的?”我想,這就是此次井岡山之行大部分人的共同感悟吧!
三是收獲了一種敬畏之情。很多人都是聽著紅軍長征的故事長大的,但躬行其事方知艱辛,兩天的徒步,再加上參觀井岡山博物館、茨坪主席舊居等地,同志們對革命圣地和革命精神又多了一份敬畏之情。相信大家對集團公司發展也將多一份敬畏之情。
征程中,我們看風景,別人看我們是風景,八十人的“紅軍”隊伍浩浩蕩蕩,成為井岡山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不斷有游客向我打聽:你們是哪方面軍?我總會驕傲地向他們介紹:中國五礦二十三冶建設集團!在他們關切的目光下,我們的隊伍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