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印度電鋼項目部巡禮
2009年3月14日,一公司印度電鋼項目部立式焦爐正式開工,項目建設至今已有22個月,600多個日夜呼嘯而去。誓言無聲,歲月有痕,在交織著汗水、智慧、艱難和奉獻的無數個晝夜,項目部建設者們用滿腔的豪情和不渝的信念撐起的錚錚鐵骨,如一棵棵偉岸的白樺,昂然挺拔。
——題記
1號焦爐爐柱吊裝
2009年初,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在集團公司揮師海外市場的戰略指引下,一公司承接了印度220萬電鋼項目中的50萬噸立式焦爐建安工程和高爐鼓風機站、余熱鍋爐房及鑄管廠土建工程。經過認真分析和精心組織,征戰南北的將士們飛躍國界線,萬里赴戎機,開始了征戰印度的歷程。
飛機抵達印度第三大城市加爾各答后,再乘車7個多小時,終于到達了項目所在地察可汗德邦波卡羅郊外。這塊沉寂千年的處女地,昔日荒草萋萋,建設者的到來,驚飛了野禽。
3月的印度,陽光灼熱,正午時分,靜寂的土地愈發被炙烤得干涸,印度的旱季,室外氣溫高達45度以上,強烈的紫外線射向皮膚,針刺般疼痛;一旦雨季來臨,狂風驟雨,密集的雨點使人睜不開眼睛,房頂被掀飛也不是新鮮事,道路泥濘不堪,汽車在路上就像耍雜技……
剛來的時候,大臨設施沒有建成,第一批到達的員工都住在臨時搭建的帳篷里,晚上沒有電,摸著黑還要與印度的爬蟲飛蚊“作戰”。吃飯也成問題,當地商品物資極度匱乏,蔬菜只有土豆、洋蔥、西紅柿等少量幾個品種,大米也比較粗糙,味同嚼蠟。水更是異常珍貴,最初的日子都是靠幾口小水井來維持生活,缺水的時候還要用灑水車到幾公里外的地方拉水。而且,當地市場極不發達,根本滿足不了整個工程的巨“胃”。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項目部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大臨建設。伴隨著140多米深井里汩汩流出的甘冽井水,我們開始了新的生活。大批隊伍陸續開赴工地,大批的物資設備運到現場,千軍萬馬拉開了會戰的態勢。
劍已出鞘,雷鳴電閃,我們只有奮勇向前,敢于亮劍,直面挑戰,才能取得戰斗的全面勝利。
海外項目的難,不能單純地羅列為工期、質量、安全和效益的矛盾糾結,而是在全新認知的過程中對項目的探索、學習和融合。
項目部的中心任務是建設4×35孔、年產50萬噸的立式焦爐。通俗點說就是建設一個可以把煤裝進去燒成焦炭的爐子。我們基本上和“伐薪燒炭南山中”干的是一碼子事,只是印度的這位“賣炭翁”比較有錢,能拿得出幾千萬元來建他的炭窯,所以“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的就成了我們。這種龐大而結構復雜的工業爐施工,面臨著許多的挑戰:
第一,焦爐砌體沒有外殼,由保護板、爐柱、拉條等多種零散的護爐鐵件組合,并與砌體緊密結合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特殊的結構使得焦爐施工比較復雜。第二,焦爐本體部分的土建、筑爐、安裝集中在同一區域,每道施工工序緊密結合,施工現場平面很難滿足三個專業同時施工,施工協調是一大難點。第三,焦爐本體的各施工工序之間銜接非常緊密,主要工序無法穿插進行,土建、大棚安裝、筑爐、吹風清理、焦爐鐵件安裝、操作平臺安裝、烘爐、試車、裝煤出焦,環環緊扣。第四,焦爐總磚量大約有34000多噸,磚號繁多,而且很多磚號差異很小,很容易混淆;爐體砌筑施工精度要求很高,砌筑面上不僅施工人員多,檢查監督人員也多,所以稱得上是一個系統工程,施工管理尤為重要。第五,遠離國土,人員及機械設備調配相對于國內同類型工程施工困難要大很多,如何在施工前精心計劃、統籌安排,如何將國內先進的管理方式同印度的監理、業主的管理方式融合,適應國際工程的節奏都是至關重要的,任何一個小的紕漏,都很可能導致“一招不慎,滿盤皆輸”的嚴重后果。
困難和挑戰擺在眼前,項目部一班人沒有猶疑膽怯,而是選擇了迎難而上,果敢出擊——
建設中的立式焦爐
鼓風機站鋼結構吊裝現場
兵馬未動 良草先行
耐材庫,在50萬噸立式焦爐施工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將耐材庫的“糧草”備好、管好,才能防止因缺料或供應不及時而影響焦爐的砌筑進度。
路上的灰塵沒及腳踝,汽車開過便飛揚而起,遮天蔽日。在這樣的環境里,老同志陳勝利帶領技術員丁杰和小姑娘李倩開始了一段與時間的賽跑。從港口發運過來的耐火材料一批就是幾十個集裝箱,為了抓緊時間卸貨、整理,他們每天兩頓飯都在滾滾沙塵的耐材庫吃,經常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雨季,狂風暴雨總是毫無預兆地來臨,每次聽見雷聲、雨聲,他們第一反應就是放下手中的碗筷或是從床上爬起,去檢查和加固庫房。狂風把庫房的雨布撕開了,有時甚至把大棚都吹散了,為了不讓耐材進水受損,他們冒著肆虐的雨點,頂著飄忽的雷鳴閃電,爬上爬下,四處檢查和修補。
也許有人認為,耐材庫的工作是一個簡單的工作,若不身臨其境,你不會體會其中的酸甜苦辣。陳勝利,一名老員工、優秀共產黨員,負有工傷,腿腳行動不方便,但他忍著疼痛帶領著也感召著兩名年輕人,披星戴月,風雨無阻。丁杰,一名年輕的技術員,為了及時整理貨單和報驗資料,不知在臺燈下熬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李倩,愛美的女孩,但弱不禁風的她,每天克服惡劣的工作環境,忍受著烈日的烤炙和灰塵的侵蝕,從不抱怨。他們出色地完成了任務,2010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在業主舉辦的行業競賽中,耐材庫的工作得到了各方的一致好評,奪得了競賽優勝獎杯。
百日攻堅 決勝媒塔
2010年7月20日中午1點,技術員邢作文在走道里看了看溫度計:地表溫度,62攝氏度。他咂了砸舌頭,被烈日炙烤得通紅的臉上掛滿了笑容:“聶經理、張經理,走!到煤塔看看去!”今天是煤塔封頂的日子,這支“土建突擊隊”經過150多個日夜的奮戰,就是為了這一次的華麗轉身。
煤塔在焦爐土建施工中是塊“硬骨頭”,建筑高度34.845米,跨度達22.7米,模板鋼筋量及預埋件量非常多,目標工期緊,質量要求高,施工難度大。為了滿足業主要求,項目部專門成立了突擊隊,為確保任務順利完成,從施工方案到具體生產組織,都及時開會進行研究討論,集思廣益,精心策劃。
三月的印度,正午高溫達四十七八度,走進煤塔,四周都是墻板,儼然成了一個大悶罐,不要5分鐘,頭頂到腳底都會被汗水浸透。為保證煤倉內部的通風,項目部配備了兩臺大功率鼓風機,為防止施工人員中暑,施工現場也配備了足夠的防暑藥品。
為了保證鋼筋綁扎的施工進度,土建經理張林將煤塔煤倉按照1:1的尺寸進行實際放樣,從根本上解決了模板及鋼筋加工尺寸不準確的問題。煤塔墻板設計都是直徑25mm以上的鋼筋,而且量相當大,由于采用龍門架作為垂直運輸工具,上料速度慢,給施工進度帶來了影響。鋼筋班的弟兄們加班加點進行材料運輸,保證了鋼筋綁扎不間斷。煤倉斜板與周圍墻板交叉處及縱橫梁吊柱接頭處鋼筋的綁扎,施工難度最大,為了保持原料長度,減少搭接量,項目班組想出了“穿針引線”的辦法,在煤倉兩端的模板上預留洞口,將鋼筋從洞口一根一根地穿過。
煤塔處在四座焦爐的中心位置,由于焦爐砌筑也在同時施工,場地非常狹窄,人員和機械的活動范圍都受到極大的限制。在澆筑煤倉斜板混凝土時,泵車的輸送管不能直接到位,施工班組利用PVC管串筒,加快了施工速度。為了保證混凝土澆筑的連續性,不留冷接縫,施工班組采用兩臺布料機同時澆筑,連續澆筑時間長達十七八個小時。在施工過程中,管理人員每天蹲守現場,嚴格把關,按照規范分層澆筑施工,保證了施工質量。
勇于突破 實干巧干
立式焦爐的設備安裝主要由三大車(推焦裝煤車、熄焦車、攔焦車)和附屬系統設備及軌道組成,總安裝量1537噸,軌道2254米。此外焦爐本體護爐鐵件安裝量2236噸,焦爐鋼結構安裝量562噸。
安裝在整個焦爐施工過程中是樹形象、出效益的一仗,但也是工期緊、難度大的一仗。“萬丈高樓平地起”,在既繁瑣又繁重的施工過程中,實干加巧干才是真正的秘訣。
面臨施工場地狹窄、甲供材料和設備到貨不及時、施工機具不到位、與土建施工交叉作業、現場無進料通道、無構件堆放區等眾多的不利因素,項目部多次召開會議,制定現場應對處置方案。要求各專業技術管理人員各負其責,相互協調加強溝通。在施工過程中強調主動管理,盡可能協調和創造安裝工作面。在各施工隊伍之間創造和諧氛圍,及時解決施工中的問題。
安裝現場施工緊張,空中、地下交叉作業,危險系數大,施工的組織工作非常棘手,項目部將各個班組成員分成互助組,采用對手賽的形式開展施工,關鍵時刻又打破工種界線,互助合作。由于施工場地狹窄,大型設備到場不落地,直接安裝,大大提高了安裝的進度,為整個工程的按期完成奠定了基礎。
2010年12月15日,是1號焦爐護爐鐵件吊裝的日子,一大早現場就聚集了不少員工,有的在忙著前期準備,有的在想見識不同的吊裝方法。為了保證吊裝過程的安全和焦爐砌體不受損傷,護爐鐵件有一套既定的吊裝順序,可是為了節省時間和費用,在不影響質量的情況下,項目部根據實際情況優化了吊裝方案,即先將保護板固定在爐柱上,再進行整體吊裝。準備工作就緒后,只見一個人揮著手大喊,“不行!”這不是設計院的賀工嘛!原來,他不同意采用新的施工方案。項目班子好不容易說服了他。接下來的吊裝進展十分平穩,調完第一根爐柱,設計單位、監理單位的工作人員立即進行了詳細的檢查,發現已安裝構件完全符合設計要求和施工規范要求,賀工當時就豎起了大拇指。據對比測算,通過這樣的施工方法,項目部搶回了一周的工期。
焦爐護爐鐵件安裝
熄焦塔混凝土澆筑
站好安全崗 守住“生命線”
一公司印鋼項目部所承擔的任務,子項多而繁瑣、交叉作業多、管理跨度大,面對高難度、高風險的工程,項目部把安全工作的著力點放在了提高思想認識和執行力上。
工程一開工,項目部便多次組織召開安全會議,理清施工過程中的危險源,進行經常性的教育和引導,每道工序的安全檢查都有專人負責。項目部與分管同志及每名員工都簽訂了責任狀,做到不留死角。
項目部各個作業層都按照“先培訓后上崗,有崗必有責,考核必獎罰”的原則進行安全質量事故的防范。工程開工前,針對不同的作業內容,對每個施工隊進行安全培訓和安全教育,讓廣大員工清楚地認識到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各類培訓多達500余人次。
安全天天談,關鍵是要落在實處。為此,項目部除設置專職安全員外,還挑選覺悟高、安全意識強、有責任心的員工作為兼職安全監督員,對及時提醒和糾正作業人員的違章行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項目部還結合實際情況認真開展黨員“一崗三聯”活動和“安全文化月”活動,使安全生產工作活躍而又有成效。
安全資金投入是安全工作的基礎,尤其是在海外,施工環境極其惡劣,專項資金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項目部在安全工作上給予了足額的資金,保障了生活設施、人員安全器具、設備安全維護的配備和全年安全生產活動的順利開展。在所有參戰員工的共同努力下,一公司印鋼項目部安全質量全面受控,開工以來未發生重大安全事故。
“家”的文化 和諧團隊
作為海外施工單位,項目部一直致力于建立“家”的文化,打造和諧團隊。
為做好員工的思想工作和隊伍的穩定工作,項目部黨員干部經常性地與員工交流思想,傾聽他們的心聲,遇到問題時,多加引導與激勵,幫助他們放下包袱 ,輕裝上陣。不管是員工家里有婚喪嫁娶、紅白喜事,還是家中受災,項目黨支部都非常重視,積極做工作。2009年入秋以來,我國西南地區遭遇歷史罕見的特大旱災,給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印鋼項目部技術員付登銳的家鄉云南宣威災情嚴重,河谷斷流、農田板結,連人畜飲水都成問題。了解情況后,項目部黨支部立即報告一公司工會,申請了五千元困難補助,并號召項目部所有員工伸出援助之手,捐款兩千余元,幫助他家解決燃眉之急,排除了他的后顧之憂,讓他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為了解決員工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項目部開行通勤車,完善大臨生活用水和凈化飲用水設施,開辦了員工娛樂室,同時種菜養豬改善食堂伙食。日常工作中,項目部給員工過生日、送蛋糕,使員工感受到了大團隊、大家庭的溫暖。
一個企業尤其是建筑施工企業,“有人則企,無人則止。”人才是企業興旺的保證,是企業生命的源泉。一公司印鋼項目部自開工以來,通過導師帶徒、現場演練和技能培訓等手段,提高了員工的業務水平和現場操作能力。業余時間項目部組織開展各方面知識的學習,管理人員不僅學習業務知識,還加強對外語知識的學習,提高了員工的工作水平與交流溝通協調能力。通過一系列人才培養計劃的實施,為集團公司海外項目的建設儲備了大量專業人才。
可愛的人 抒寫傳奇
“你把風聲當歌聲,你就是那唱歌的人;你把沙漠當大海,你就是那踏浪的人”。正如這充滿浪漫情懷的詩句,在近兩年的時間里,一公司印鋼項目部可愛的員工,帶著歡樂,迎接雷霆與陽光,用一個個故事撼人心靈,抒寫傳奇。
李先茂,不只是項目經理,更是一名建安人、一個普通農民的后代,他的成長和生活很有代表性。1985年李先茂從吉林電專畢業后分配到一公司,正式成為一名光榮的建設者,從此,浪跡天涯成了家常便飯。此次漂到遙遠的印度,最讓他放心不下的是83歲的高堂老母,舐犢情深,母子情長。給老母親打越洋電話時,他把印度工地描述成繁華的都市,可當時,他正住在臨時板房里,吃著水煮方便面。李先茂患有結締組織病,走路時一瘸一拐,在工地上,時常會看到他蹲著或者坐下來,以緩解疼痛。但就是這樣,他對工作從不懈怠。
回國時,家人看到黑黝黝的李先茂說:“你怎么變成印度黑人了!”他哈哈大笑:“這可是健康的流行色,千金難買啊!” 一個優秀的項目經理,為了理想和事業,背井離鄉干工程,即使他一個人孤獨地穿過秦嶺的云、藍關的雪,穿過戈壁荒野、黃沙烈日,他還是可以硬著頭皮說:我選擇,我喜歡!
任何項目建設都離不開工程技術人員,就像戰場不能沒有攻城掠地的戰士。
項目部副經理聶曉鐵,負責工程技術、計劃安排等工作,他性格內向,但是只要提到工程,卻滔滔不絕。近兩年來,在項目部施工過程中,他全過程地監控,從土方開挖、鋼筋模板的施工、預埋鐵件的定位,到混凝土澆注的支護,他和員工們摸爬滾打在一起,認真對待每一個細節和節點。他已有一年多沒回過家,每天盯在現場,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
工程部長邢作文自印鋼項目開工以來,白天跑現場,哪里任務重、條件差,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晚上挑燈夜戰,看圖紙、拿措施、出方案、提計劃,每天工作十多小時,忙得不亦樂乎,被員工譽為“累不倒的技術員”。 2009年8月邢作文早已定好的婚期已到,但考慮到工作需要,他和家人把婚期一推再推。
在一公司印鋼項目工地,還活躍著一大批這樣的工程技術人員,他們是項目部的骨干,是青春和力量的代表。他們選擇來到印鋼項目工地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在這個遠離祖國、遠離親人、遠離繁華的荒蕪之地,他們完成了一次次的蛻變和生命的升華。經過印度這段生活的滌蕩,經過印鋼工程的磨煉,他們將會成為公司在海外工程施工的中流砥柱。
有人總結,在一公司印鋼項目工作和生活,就必須要學會在孤獨中享受寂寞,在寂寞中享受快樂,在快樂中體味艱辛,在艱辛中不斷奮進。眼下,又一個春節臨近,在一公司印鋼項目部的工地上,鋪展的是一幅萬馬戰猶酣的大干畫面——多臺吊車正在緊張起吊作業,100多名建設者鉚足干勁、頑強拼搏,齊心協力為保3·30節點工期而全力沖刺,為推進集團公司“走出去”戰略而奮勇前行。
項目部員工合影
文/圖 羅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