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先輩足跡 游紅色延安
本報記者 余建
作為一名“隨軍記者”,我用鏡頭真實地記錄下了集團公司60人的“長征隊伍”達到延安的點點滴滴。四天的時間并不長,但是延安這片紅色的熱土以及發生在這里的故事留給我們思想上的印記卻非常深刻,一路下來,收獲頗豐。
寶塔山依然巍峨聳立,陜北人民依舊熱情淳樸,鳳凰山下領導人曾經生活過的窯洞依然保存完好,我們仿佛還能感受到延安保衛戰那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感受到三五九旅開墾南泥灣時那轟轟烈烈的勞動情景。不同的是,如今的延安再不是舊模樣了,寶塔山下,高樓新廈林立,道路平展寬闊。延安人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著自己的幸福生活。
透過鏡頭,我看到集團公司“長征隊伍”在重溫延安各個時期歷史時留下的各種表情:出發時的興奮,黃帝陵祭祖的莊重,聽黨課時的認真,與寶塔合影的激動,唱起陜北民歌的歡快,參觀革命舊址時的感嘆,身臨黃河壺口瀑布時的震撼,離開時的不舍……有人總是精神飽滿;有人一天下來疲倦不已;有人不斷地拍攝沿途的風景;也有人成了別人鏡頭里的風景;有人默默地記下每一處舊址的歷史故事;有人和同事討論當時的生活場景……這些表情將大家四天的行程一一串起,定格成了永恒,下面分享其中兩個鏡頭。
鏡頭一:10月12號晚上,在延安黨校聽取延安精神專題講座之后,劉則平董事長分享了他的心得體會。聯系企業實際,他深刻指出:在市場經濟下,我們不能靠天,不能靠集團,而要靠自己。企業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家要有憂患意識、危機意識。董事長的一番話語,相信大家還記憶猶新。“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這八個字在抗戰時期挽救了黨和革命,在和平時期,它依然能成為企業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古人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順境中,我們仍然保持清醒的頭腦,有危機意識,還有什么能阻擋住企業發展前進的步伐呢?
鏡頭二:10月13號清晨,我們的“長征隊伍”整裝出發,統一的紅軍裝,飽滿的精神,所到之處,都讓人眼前一亮。不斷有人前來詢問:你們是哪方面軍?這時,我們的隊員都會大聲地回應:我們是二十三冶建設集團軍!這句信心滿滿的回答,讓我感受到了強烈的集體榮譽感,為自己能成為其中的一員而驕傲自豪。也許平日大家工作在不同的地方,互相并不十分熟悉,但是在這個“長征隊伍”里,大家便親如一家人。一路上,有人綁腿的繃帶總也系不穩,一旁的戰友就會主動上前指導;有人行李物品帶得多,看到的同事不管是否認識都會上前助一臂之力……這樣的片段還有很多。
回顧這四天的延安之行,記憶中滿是大家真誠的面孔和歡樂的笑聲,在收獲快樂和友誼的同時,也收獲了一份沉甸甸的精神財富。